*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华亿配资
警惕滥用抗生素
撰文 | 思颖
“医生,我这尿路感染老不好,吃了好多药还是反复发作,真是快把我逼疯了……”45岁的李女士无奈地对我说。
怎么回事?不妨接着往下看!
反复发作的“顽固”感染
李女士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,平时身体健康。几个月前,她开始出现尿频、尿急、尿痛,偶尔伴有腰部隐痛和低热。初次发病时,她在社区医院接受了常规抗生素治疗,症状得以缓解。
然而没过多久,尿路感染症状反复出现,且每次治疗的效果越来越差。期间,她先后使用过几种抗生素,包括头孢曲松、左氧氟沙星等,但都没能根治感染。反复的症状不仅折磨了她的身体,也让她精神疲惫、生活质量大打折扣。
耐药“黑洞”:隐藏的危险
尿路感染是细菌感染的一种,抗生素的发明曾让这类感染变得轻松治愈。但现在,耐药细菌让这种常见病变得越来越棘手。耐药菌是指细菌对一种或多种抗生素产生抵抗力,使得常用药物失效。耐药的形成,既有细菌自身基因变异的自然进化,也与不规范用药密切相关[1]。
那么,细菌如何“躲过”抗生素的攻击?
简单来说,这是一个微观世界的“隐形斗争”。耐药细菌通过多种方式保护自己:改变药物作用靶点,使抗生素无法结合;产生酶类分解抗生素,如β-内酰胺酶分解头孢类药物;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屏障,阻止药物进入;通过基因水平转移,将耐药基因“分享”给其他细菌,迅速扩散耐药能力[2]。这种适应和进化华亿配资,使得抗生素的“杀手锏”逐渐失效。李女士的病情反复,就是耐药细菌“作祟”的证明。
抗生素耐药不仅使简单的尿路感染变得棘手,还延长了病程,增加了复发率,严重时可能导致感染扩散,甚至发展为败血症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。对患者来说,耐药意味着更多的检查、更复杂的治疗方案、更长的住院时间和更高的医疗费用。对于医疗系统,则增加了资源消耗和防控压力[3]。
诊断的关键:培养与药敏试验
当她来到感染科时,我们立即为她采集尿液标本,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。因为传统临床经验虽重要,但面对复杂感染,单靠症状判断已远远不够。
药敏试验揭示,李女士体内的致病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高度耐药,尤其是她之前使用的几种一线药物(见图1)。
图1 患者检查结果
这为我们调整治疗方案指明了方向。
精准用药,逐步康复
根据药敏结果,我们选用了敏感抗生素——哌拉西林他唑巴坦,它是由哌拉西林(一种广谱β-内酰胺抗生素)和他唑巴坦(一种β-内酰胺酶抑制剂)联合组成的抗感染药物,通过抑制细菌产生的β-内酰胺酶,增强哌拉西林的抗菌活性[4]。
同时,我们加强对患者的生活护理建议:多喝水,保持个人卫生,避免憋尿和过度劳累等。并且在治疗期间,密切监测患者感染指标和肾功能,确保治疗安全。10天后,李女士的尿路症状明显缓解,体温恢复正常。
李女士的经历,折射出抗生素耐药背后多重问题:
1、患者因素:自行停药、乱用抗生素、未遵医嘱治疗华亿配资,是耐药的重要诱因。
2、医疗因素:部分基层医院缺乏规范药敏检测,盲目用药仍存在。
3、社会因素:抗生素在部分地区仍可随意购买,缺乏有效监管。
耐药菌不仅威胁患者健康,还增加了医疗费用和社会负担。
科学用药,共筑防线
抗生素耐药,人人有责。医生须严格遵守诊疗规范,根据药敏结果精准选药,杜绝滥用。患者应提高用药意识,按时按量服药,切忌随意增减。公众应普及抗生素知识,认识病毒感染不能用抗生素。
面对耐药危机,患者的配合尤为关键。除了按时服药、完成疗程,患者还应避免自行购买抗生素和分享药物,不随意停药或更换药物。此外,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,如勤洗手、多喝水、避免憋尿,都能有效防止尿路感染的发生和复发。
面对耐药挑战,我们也在积极探索:新型抗菌药物研发,寻找攻克耐药菌的新武器;应用分子诊断技术,实现快速精准病原检测;医院强化抗菌药物管理,实施多学科抗菌管理团队;推动公众健康教育,建立合理用药文化等[5]。
小结
李女士的故事告诉我们:抗生素不是“万能钥匙”,滥用抗生素的代价沉重。目前耐药不是个别现象,而是全球卫生的严峻挑战。只有医患携手,科学用药,加强管理,才能守护健康屏障。
参考文献:
[1]Kaye KS, Gupta V, Mulgirigama A, et al. Prevalence, regional distribution, and trends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ong female outpatients with urine klebsiella spp. Isolates: A multicenter evalu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between 2011 and 2019.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nd infection control. 2024;13(1):21.
[2]Rafalskiy VV, Kriukova NO, Korenev DS. [resistance of pathogens of community-acquir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: Lessons from russian multicenter microbiological studies]. Urologiia (Moscow, Russia : 1999). 2020(4):124-30.
[3]Tandan M, Sloane PD, Ward K, et al.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patterns of urine culture specimens from 27 nursing homes: Impact of a two-year antimicrobial stewardship intervention.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. 2019;40(7):780-6.
[4]Gatti M, Cojutti PG, Pea F. Piperacillin-tazobactam vs. Carbapenems for treating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esbl-producing enterobacterales bloodstream infections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 Journal of glob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. 2024;39:27-36.
[5]崔兰贵, 张磊, 朱铁梁, et al. 抗菌药物滥用与医院感染管理 %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%j 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. 2009;19(15):2010-1.
医学界急诊重症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!
加入我们吧!
本文来源:医学界感染频道
责任编辑:叶子
*“医学界”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、可靠,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;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
辉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